kaiyun體育登錄網頁入口 高校跑步APP引發師生對立:強制鍛煉,加深對跑步的厭惡
面對手機應用商店“點擊評分”一欄后面的五顆空心五角星,馬琳“實在不想給星”。
這是學校第二次要求學生使用APP完成跑步打卡,但“沒有缺過一節體育課,體能測試全部達標”的大二學生馬琳卻因60公里的跑步打卡未通過而被取消了體育成績考核資格。“這真是一個可怕的替罪羊,可以說非常殘忍。”
馬琳介紹,班里有一半學生因此需要重修體育課,包括但不限于那些認真跑了40公里但能力有限的學生、那些拼命跑完后發現因為定位、配速、網絡等各種原因沒有記錄成績的學生、還有那些對學校的這項強制要求感到厭惡,徹底放棄的學生。
“我能在3分鐘內跑完800米,立定跳遠2.3米,小學、中學時期都是校籃球隊隊員。”馬琳首先強調自己熱愛運動,并稱自己一直有跑步的習慣,“在附近的公園、學校周圍,一般一周兩到三次,每次5公里。”
但這無助于App上最終顯示的結果。“可能是出于安全考慮,軟件通過設置校園GPS坐標來監控學生的跑步情況,不僅規定了跑步范圍,還設置了傳感點云開·全站APP登錄入口,對配速、節奏都有要求。”
馬琳就讀的大學位于南方某省會城市的市中心,校園比較小,夜晚的操場上擠滿了拿著手機跑步的人。
“看上去像是在跑,但實際上我卻低著頭尋找傳感點,所以我根本跑不起來。”以前戴著耳機跑步放松心情的狀態已經不能令人滿意,“‘我想跑’變成了‘我必須跑’,我失去了選擇怎么跑的權利。”
馬琳擔心,對于她這樣的運動愛好者來說,學校此舉成了“負擔”,對于更多需要鍛煉的學生來說,會加深他們對跑步的厭惡,“這完全是對跑步這項運動的勒索。”
“定位模糊,還被要求在高架跑道、湖心重新跑一遍,有時候還莫名其妙地被判定作弊,成績作廢……”
在浙江某高校就讀的李淼表示,雖然技術問題可能會有所改進,但因為直接和成績掛鉤,影響學分和獎學金的評定,他身邊的同學對于用APP強行跑課的做法頗有微詞:
“跑步是唯一的運動方式嗎?跑步是個人喜好問題,就像吃飯一樣,如果突然冒出一個規定,規定你每天必須吃什么、必須吃多少,而且不是我主動要求的,誰會高興呢?”
他發現,很多同學有空的時候會去操場上跑跑,但當這成為一項任務后,“他們就很不情愿了,這反而抑制了大家對運動的興趣”。
更讓他好笑的是,臨近學期末,很多同學都沒有達到“跑滿”60公里的要求,學校就推出新活動,“把原來每天兩公里提高到5公里,跑5公里就給兩公里,算跑7公里”。
李淼不解,“如果是為了鼓勵學生鍛煉,那可以給他們加分,憑什么一個軟件就給他們59分?”
揚州大學瘦西湖校區,晨跑結束后大學生們正在進行點名。視覺中國
然而,老師的看法與學生的看法不同。
“給加分學生會乖乖跑嗎?不一定。”某大學體育老師馬先生說,學校原來要求學生長跑,由老師或學生在起跑點和終點值班,早晚人工記錄成績,現在要求學生帶手機到體育老師那里統一記錄。
“男生每兩公里跑一次,女生每1.5公里跑一次,上限是46次,占期末考試成績的20%。”
于是,體育課成了全校一兩百門課程中,唯一一門總分達到110分的課程,“就算一次不跑,只要其他課程及格,也能拿到80分,不會不及格。”
在馬先生看來,學校的政策還算比較“開放”,但仍有不少學生用軟件向他抱怨成績不合格等問題。他通常會反問:“再跑一次有關系嗎?”學生的“抱怨”讓他意識到,“他們認為跑步是一種懲罰。”
此外,馬老師發現,APP的出現“解放”了監督跑步的老師,讓學生的跑步時間有了更多的自由,但也提供了很多“作弊”的手段:
同時攜帶多部手機、破解軟件更改分數、騎車時搖晃手機等手段層出不窮。“這是為了他們好kaiyun下載app下載安裝手機版,但他們總有辦法對付你。”
“課外體育鍛煉是我執教30多年來最難的一件事,取消晨跑幾乎是每次學生會的固定話題。”有過海外留學經歷的馬老師親身體驗了歐美大學體育的“自由”,“很多課程都是以俱樂部的形式存在的。”
然而,在國內高校,體育運動具有很強的“必修性”,面對大學生體能下降、運動熱情不高的現狀,馬先生感到很無奈。他舉了個例子,體測標準越來越低,男生50米跑以前的滿分是6.2秒,現在則是6.7秒,“相當于相差了5米”。
1000米時間縮短了近半分鐘,“降低要求只是為了讓成績好看點,但對學生體能的提高起不到根本作用。”因此,他認為,逼迫大學生鍛煉是“不得已的做法”。
馬老師說,十幾年前,國內就曾有“取消必修體育課”的呼聲,但國內大學生體育意識嚴重缺失,讓這一呼聲缺乏基礎。“如果不要求上體育課,根據我的經驗,一半的學生會徹底放棄體育鍛煉,尤其是女生。”
在他看來,年輕一代對體育的興趣早在中小學階段就被磨滅了,“在應該培養興趣的時候,他們卻拼命備考,體育‘副科’的形象已經形成,再加上運動技能的匱乏,學生不太可能主動選擇體育鍛煉。”
馬老師坦言,大學是推動學生鍛煉身體、養成終身運動習慣的最后一個階段,“如果能稍微改變一下現狀,也未嘗不可。”
“強制鍛煉”當然并不意味著師生之間一定要發生沖突。“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確實很差,高校體育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強制,但并不意味著一旦強制,就要喪失人文關懷和科學性。”
北京師范大學教授、全國學校體育聯盟(教學改革)主席毛振明告訴記者,在承認義務教育“必要性”的同時,也要考慮義務教育可能給學生帶來的身心傷害。“為什么我們總是想著‘達不到就慘了’,而不是‘達不到就很了不起’?”
在毛振明看來,鼓勵運動的跑步軟件是新技術環境下的一次良好嘗試,但具體運用在大學校園里,設計師需要把自己變成不愛運動、懶惰的學生,思考怎么把他們從宿舍引到操場上來,而不是去控制他們、給他們制造麻煩。
學校也需要一個實踐的過程,不宜過分依賴未經檢驗的新科技方法,“尤其是急于和學術掛鉤,一開始就是強迫、催促的心態kaiyun官方網app下載app,缺乏激勵和表揚。”
據記者了解,目前已有不少跑步類APP活躍在各大高校,有的軟件開始加入“自由跑”、“夜光跑”等功能,這些改變被毛振明視為引導大學生健身的必要“糖衣”。
但他也強調,技術可以改進,但如果外界和學校仍然用舊的思維去運用新方法,“那么好事就可能變成壞事”。
我要評論